上菜须知:咸淡浓薄先后有序,五味调和宴客有道
服务说明
上菜方法:先咸后淡;先浓后淡;先无汤后有汤。天下五味,不能以咸淡来概括。客人吃饱了,脾胃就累,要用辛辣的食物来刺激;客人喝酒多了,胃就累,要用酸甜的食物来提醒。
这一段主要讲了招待客人时上菜的顺序,感觉作者真的很有见地,不仅对食物追求精益求精,还深刻理解了人们的味觉体验,总结出了一套科学的上菜方法。
系统图
不过,我想象得到,需要整个上菜过程的宴席一定非常丰盛壮观,并不是我们这些普通人能轻易看到的,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学习其中的原理。
作者首先提到“先咸后淡”,通常情况下,咸味应该是最先感受到的,而且更占主导地位,就像做菜时,如果需要同时加糖和盐,总是先加糖,这样食物才能更好地体现出甜味。
所以我的理解是,先上咸味重的菜,可以让食客更快的体验到食物的味道,等到后面吃清淡的菜的时候,味道已经在口中积累了,所以清淡的菜才有味道,不知道这种理解对不对。
系统图 红烧肉
其次,“浓食先上,淡食后上”。浓食味道厚重,口感丰富,能刺激食客的味蕾,沉浸于食物的美妙之中。清淡的食物能平衡、融合味道,让味觉体验更加舒适。我觉得浓淡不只是顺序问题,而是相得益彰。浓食必有淡食,这点我有切身的体会。有些味道浓重的食物,吃起来很过瘾,但吃完后会觉得有些油腻。如果没有淡味来融合,后面的食物就吃不下去了,不仅味觉体验不好,实际上也吃不饱。
后来又说“无汤菜先吃,有汤菜后吃”,这很好理解,没有汤的菜不容易让人有饱腹感,这样才能更好地享受后面来的食物。
接着,作者提到“天下有五味,咸味不足道”,五味即酸、甜、苦、辣、咸,是中国烹饪常用的五种基本味道。所谓咸味不足道,就是味道不能单一,必须有甜、酸、辣、苦才能做成一桌佳肴。不过,这不应该是上菜顺序的问题,而是菜的味道搭配的问题。
系统图
后来为了理解“客满则脾疲,必用辛辣刺激”这句话,我仔细研究了一下。酸、甜、苦、辣、咸五种味道也是中医五行的重要组成部分。《黄帝内经》说:“五味各归其所。酸味谷类先入肝,苦味谷类先入心,甜味谷类先入脾,辣味谷类先入肺,咸味谷类先入肾。”而且,不但五味,五行、五色都和五脏有关。
那么,如果说甜味先入脾,那么饱餐后的“脾烦”就是血糖高,而“辛辣生津”就是五行相生相克的道理吗?呵呵,学问不够,不敢妄加猜测。或者辛辣可以促进气血运行,帮助消化。
最后,“客人喝多了,胃会累,需要提醒他吃酸甜的食物。”这让我想起了冰糖葫芦,我觉得这种酸甜的食物不仅可以刺激胃,还可以醒酒,以后应该会成为餐厅的必备菜,哈哈。
可见,上菜的最终目的,就是让人们尽可能多地吃东西。
系统图
本指南中描述的上菜顺序感觉比较理论化,没有任何例子,也没有冷菜和热菜的区分。我觉得先上冷菜是共识,所以不需要解释。
似乎无论中餐还是西餐,主菜都不会马上上桌,总是会先有开胃菜,作为序曲慢慢带领食客打开胃,进入用餐的高潮,最后以甜点收尾,让人回味无穷。整个过程就像一曲交响乐,它的开始、发展、高潮和结尾就像一首诗。
吃饭是一件如此平静而快乐的事。
系统图
#来自世界各地的新年祝福#